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问诊 (第2/3页)
变直了。想是二人分离已有了些时日。 “你们两个这么多年的朋友了,有什么事不能讲明的?究竟闹什么事了。” 姚黄要是沉下脸,倒真有几分金刚铁指的威风,他沉着眼,看着自己的十指:“我只是杀了一个人,他就扇了我一巴掌。从前在暗雨楼的时候,哪里需要顾忌这些。” 句句意有所指。 说完,他独自离座。 韩临只是垂眼看着杯中的茶,也没有去追。这些日子遇见的离开暗雨楼的老朋友,见他大多都是这种态度。不会刀剑相向,却也敞不开心,甚至会怨恨形成如今暗雨楼的原因,也就是韩临。 韩临不怪他们,有时候连他都要怪自己,要是那时候再谨慎一些,再谨慎一些,会不会残灯暗雨楼不会四散成这个样子? 隔了两日,也是晚上,再见面,韩临给挽明月带了一张账单,两只猪蹄。 猪蹄软烂,还是热烫的,被韩临裹在怀里,见他立即塞到他手里,指着他的腿笑说:“一边一个。” “傻子,我伤的是腿,又不是脚。” 挽明月接过吃,一边打开账单,见到底下的数简直没把猪蹄吓掉:“你们也太黑了吧!” 韩临耸肩:“谁让有仇呢,你们给的价也没公道过,最近还又涨了。正好撞我师兄剑刃上,可不得好好给你们放放血。” 挽明月权当认栽,装着唉声叹气地折起纸来,苦着脸啃咬猪蹄。 韩临看了只笑:“不许装可怜!” 挽明月吃这东西每咬一口,就擦一擦嘴角,韩临坐着跟他聊了会儿天,见他一直这样,不由问你不累吗? “你以为我想啊,我要不擦,这一抹头发垂下来沾了油,恶心死了。”挽明月也烦不胜烦,指着自己左额侧的那一道斜分的发说道。 “那你剪它干嘛。本来你看上去还有个正人君子的样,现在剪了,像手里有一百条人命满肚子心眼的,那话怎么说……斯文败,败什么来着。” 挽明月低眼擦手,给他补话:“斯文败类。” 却见韩临一脸得意,这才明白是着了他的道了。不过倒也首肯。 挽明月看着对面镜中的自己——那斜分的头发堪堪遮住他半边左眼,他对镜做了个习惯的含笑神情。嗯,确实像个推杯换盏之际往人酒杯里投毒的。 照个镜子把人照得满肚子气,挽明月挪开眼:“我是傻了才会剪这个。那伙人拿刀划了我一截头发,要去做巫蛊娃娃,划哪里不行,偏要直接从我脸前头抓了一把,我都没来得及喊停。” 挽明月很少在人前气成这样,韩临笑着凑近过去,弯腰拿手指扫了扫那一抹头发的发稍,仔细端详了一番,跟他讲:“也挺好看的。反正你有本事,改改表情就说不定换样子了。” 他的手指从脸边滑过,挽明月一阵心紧之际,又发觉他指根很烫。 挽明月捧住韩临的后脑勺,往前一倾,碰上韩临的额头。 韩临一愣,但也没立即移开。 小时候挽明月对他做过的奇怪事可太多了,突然这样,从前也不是没有过,他不知道挽明月这次怎么要故伎重施。 “你身上怎么这么烫?” 韩临就对他讲自己伤了风寒,正在吃他师兄开的药,前两天淋了一夜雨,兴许是又烧上来了。 “他开的药?他从小练武,十三岁就跑来临溪了,他开的药能信吗?” 挽明月说完,撩开他的碎发,又将额头对抵着确认。他的感觉并没有错。 “以前在临溪,我有个头疼脑热都找师兄的。他七岁就能背一百张药方了,没事。” 挽明月不放心:“药方你有吗,我看看。” 韩临只说:“别人拿着呢。” 青崖道长虽以轻功闻名天下,一手医术也足够闻名,从前周游天下常常救死扶伤,不是那种写张黄符烧了让人喝的道士。挽明月下了心思向师父学,医术已是能开药铺的程度。 挽明月为韩临诊了脉,发觉确是风寒的体征,又让他换右手。 韩临放右手时,挽明月把他右衣袖捋到肘弯,可号左手脉的时候就只露了一只手腕。 韩临好奇问:“有讲究?” 挽明月在灯下给他写药方,眼角余光瞥着他右腕那根红绳,只叮嘱着如何吃他开的这药。 韩临收下后见时间不早了,便起身告辞。 挽明月低下头,语气伤感:“不多留一会儿陪陪我?” 韩临满身鸡皮疙瘩:“你真是够了!你究竟几岁了!你对面就是镜子,你自己照照,看你现在这头发,能有哪个傻子信。” 挽明月只笑,也不辩驳。 有些真话只能用玩笑的语气说。 走到门口,韩临转过身来,道:“对了,我师兄今天下午传信过来,要我去锦城一趟,估计明天就走。之后在湘西,你们多留意四周。” 挽明月又缠着同他说笑了几句,把气哄哄的韩临送走了。 …… 说是到锦城去,韩临却在半道上与上官阙撞见。二人见离临溪近,又快到了谢治山忌日,便一道回了一趟山上,给师父上坟。 山上留有暗雨楼的人,临溪的典籍这半年渐渐往洛阳灯楼的库房中搬,那边安全干燥有人看守,不至于把这些东西糟蹋了。如今山上的典籍只剩很少一部分,上官阙此行带韩临顺道收尾搬书这事。 临溪一脉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年,因红嵬教报复死伤惨重,如今弟子寥落,散布天下。当今临溪一脉仍硕果仅存的只有二人,一个是韩临三师叔,曾写过一封信举荐他拜入师父门下,但至今云游,不知去向。另外一人就是韩临。 眼睁睁看着本门心法武功失传无异于欺师灭祖,韩临不敢如此,只是身为暗雨楼的副楼主,如今还是忙。满天下打听不到他三师叔的消息,人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兴许再过十年,有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