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农女桂芝 第23节 (第2/2页)
那道茄子好吃是好吃,可费蒜啊!可想而知女儿说的更好吃的菜,肯定还得很费一样东西,她盯着墙上那少了一半的大蒜辫子,不是很想学啊… 吃过午饭没多久,官差大人就离开了,在他们离开之后没多久,村里人感觉到了大地的震颤,纷乱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再远离, “你们听说了吗?京西大营派军在咱村北边张家桥边扎营了。” “这可真是太好了,地里的野草一茬接一茬,这下不怕耽误咱去锄地了!” “家里有亲戚当官就是好啊!你看有事就能看出来!” “你想多了,不过是个小小书吏而已!有这本事?” “看你那酸样!还小小书吏?有本事你去当个给我看看?” 第22章兑色秦家村的村口 秦家村的村口处站着两排手持□□的禁军,村子里不时可见持刀走动的捕快,整个秦家村的村民挨家挨户的在接受盘问,捕快手里持着一张画像, “可曾见过此人?” “何时何地见过,把当时的情况说一遍…” 秦家村是一个很富裕的村子,村里姓秦的都是一个老祖宗,几乎家家都会做酱豆子酿酱油,此处离集市近,每逢大集集上卖酱油酱豆的摊子都是他们村的,至于被杀的那三家大户,其实从他们父亲那代就脱颖而出了,他们的父亲是个能人,他改进了酿酱油的方法,酱油的成本大幅度降低,直接冲进了京城的市场,开始一家独大,引的同族对他们也有怨气。 此时坐在里正家堂屋的主位的是大理寺周少卿,假设此案真由集市起因果,若是为财而来,那就从他们的买卖入手, “大人,你们看,这是他们家的酱油,这是我们家的。” 秦家同族的一位老者把两种酱油倒进了白瓷碗当中,这是他们卖酱油特意准备的白瓷碗,能很好的显示酱油的色泽,在屋里都能明显看出一碗深一碗浅,拿到阳光下更是深浅分明,低头闻之,又尝之, “却是这浅色的更鲜一些。” 那老者脸上就露出了些愤愤不平之色, “大人,他们靠这酱油赚了老多钱,你说他这不是断我们财路吗?” “三叔,你这话有失偏颇,大青兄弟都把酱油往外拉,这周围生意不是都让给兄弟叔伯了吗?” 里正听的眼皮直跳,忙出声劝阻着。 这位老者跪在地上佝偻的腰背腾的直了起来,一双浑浊的双眼朝着偏心的里正爆发出了怒火, “说的好听!有来他家买的不一样卖…” 周少卿抬了手,里正忙把这位没眼色的同族老人拉了出去,再这么胡说下去,怕要判大青他们兄弟死于同族之手了! 周少卿看着桌子上的两碗酱油陷入了沉思,虽有族人相忌,可酱油不耐放,这买卖也只是个小富之家罢了,京城近郊比他家有钱的可多了去了,难道是?可还是不对! “大人,下官回来了!” 在田家庄吃过午饭的三位大人赶到了。 “大人是怀疑贼人冲着酱油的方子而来,可他们族人却说男丁都死了,这个猜测又不通?” 若那贼人真是为方子而来,那大郎…坐在下首的杜明辉只感觉后背的冷汗湿了衣衫,经过反复思量,他起身对着上位的红袍少卿大人拱手回道, “回大人,下官猜测,也许这酱油方子的关键不在男人手上呢?” 周少卿正右手支着头闭目思考,闻言眼睛瞬间睁开,眼中精光闪现, “你的意思是?” “说来惭愧,我是从我自家的事分析而来,” 杜明辉脸上露出了回忆的神色,把自家的陈年旧事娓娓道来, “我的父亲祖上有染纸的手艺,祖籍鲁东一带,他年少时家里遭了饥荒,全家只剩了他逃荒逃到了杜家村,在杜家村安家落户之后,按祖训他要把方子传给我,可我自幼爱读书,对染纸毫无兴趣,反倒是我姐对染纸一点就通,喜欢非常,父亲问过我的意见,就把这门手艺传给了我姐…” 秦家失踪的妇人中,确实有三兄弟的老母亲,现年五十多岁的李氏,娘家是五里之外的李家庄… *** 本来以为只是碰到了一伙骗子,可现实的劳师动众却让田桂芝明白这怕是一件大案,但这和她有什么关系呢?她只是一个小农女而已,所思所虑都是该怎么让自己肚子里多吃点油水,荷包早点鼓起来! 什么样的草帽才招人眼球呢?能引起大多数女人的兴趣和孩子的喜欢!田桂芝脑海里想到了摆地摊时旁边那五颜六色的草帽,夏天时,那帽子实在是好卖,这才是真正的防晒利器啊! 鲜亮的红色染到秸秆上变淡了很多,秸秆太难上色了,即便是蒸煮过的,不过这样也不错,大红看久了会视觉疲劳,淡红看起来柔和些。 手里的秸秆一根接一根,一条长长的红色的秸秆辫子垂在了箩筐里,田树满伸手捞了出来, “你想用这个编草帽?不划算啊!” 红花饼价格可不便宜,还要浸染、晾晒,这草帽的价格已经定死了,价钱高了可没人买账。 “爹,我只想用这彩色做个点缀,比如这帽檐,用上两圈是不是好看些?再比如编个孩子戴的,这正面用这红色编个图案…” “吃饭啦!” 程氏推开灶房门朝外喊了一嗓子,那边父女俩就快速起身,靠墙的盆架上有现成的半盆水,田桂芝洗了把手后, “爹,给我冲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