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七章 红楼梦影 (第1/2页)
第七十七章红楼梦影 到了永嘉三十八年的九月里,顾太清的这一部石头记续书终于写完了,因为《石头记》又名《金陵梦》,所以她的续书便取了个名字,叫做《金陵梦影》,沈善宝为这本书作了一篇序言,然后以“云槎外史”的笔名将书印刷成册,在书坊发行,顾太清自然是每位姊妹都送了一本,这也是她们印书的一个常规,一般自己印了书,姐妹们都会获得一部赠书的。 潮音阁自然也得到了一部书,书不厚,一共二十四章,沐雪元从前虽然是一章一章看过的,然而终究有些零散,一个月才更一回啊,前面内容差不多忘掉了,新的章节才出来,所以读得就不是很连贯,此时整个本子终于印了出来,沐雪元这一天闲来无事,眼看着当天的天气也还不错,便坐在木屋的廊下,听着远方浪涛的声音,打开了这一本《金陵梦影》,今儿一天除去料理禽畜,没有太多的事情,大半个白昼都可以用来读书。 要说在这样的时代,读书也不容易啊,没有电灯,照明条件不足,虽然可以使用油灯蜡烛之类,光照毕竟不够,因此比如说“挑灯夜读”之类的事情,沐雪元很少做,她要读书一般都是在光线充足的白天,即使是白日里,倘若云层太厚,日光暗淡,她也是不愿读书的,生怕损伤了目力,前世沐雪元是中度近视,两只眼睛都是五百多度,生活工作都有些不便,平时倒也罢了,戴了眼镜就好,但是在雨季或者寒冷的天气,镜片上便雾气蒙蒙的一片,很不方便,戴隐形她又没有那样的技巧,所以转换到这个位面,从头来过有一双好眼睛,视力良好,她当然要努力保持。 所以但凡沐雪元读书,一定要挑一个晴朗的天气,温度高低都罢了,自然光线一定要明亮,所以黛玉曾经笑她:“多云不读书,落雨不读书,刮风不读书,下雪不读书,朝暮不读书,夜晚不读书,一年之中简直找不出几个可以读书的日子,即使一天之中,可读的时刻也珍稀得很。” 当时沐雪元笑嘻嘻地说:“读书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能不挑个好天气好时辰呢?” 黛玉轻轻啐了一口:“呸,说得好听,不过是为了偷懒。” 那还是在大观园里的时候,到后来进入凤炎洲,沐雪元每天忙着外面的活儿,更加没时间读书,于是便愈发有理由搪塞黛玉,而且劝着黛玉也少读一些,“多累啊,这灯烛不明,那书上的字儿要认笔画的,读久了眼睛发酸,我们还是下棋来的省事些”,黛玉本来身体状况就比较弱,又酷爱读书,眼神儿也不太好,大概可以算作是轻度近视吧。 所以今天既然风和日丽,也没有什么急等要做的事,沐雪元就特意抽出一天的时间来读书,好在是从今年开始,旱情终于大部分缓解了,过了春季里那段青黄不接的时期,水月庵的粥棚便不必再继续,绿泉茶社的食品价格也全面调整,根据市场上粮食的价格制定茶食价格,因此凤炎洲这边便不必再供应那么多的粮食,劳作时间减少了许多。 对于茶社的售价调整,很多顾客也都表示能够理解,毕竟当时是全民纾难,大家都是各尽所能,所以茶社足足有三年多的时间,馒头红薯马铃薯都是维持原本的售价,虽然烹调极其简单,比如说这种维持原价的馒头里面没有馅料,rou馒头的价格便比从前要高,另外红薯也只不过炭烤熟了的,马铃薯水煮了蘸调味粉,然而在这样全线涨价的情况下,茶社能够维持这些食物不涨价,相当难能可贵,当时还有人买了带回家里去的,不过这样的支持毕竟不能天长地久维持下去,只能是特殊艰苦时期的措施,当情况渐渐好转,绿泉也要在商言商,符合市场规律,因此茶社便根据市价,调整了价格。 虽然是价格升高,不过茶社里仍然很是热闹,经过这一场大旱,绿泉积累了很好的名声,企业形象很是不错,所以绿泉打出了涨价的招牌之后,顾客依然是不少,里面说书的女先儿,还有唱曲儿的,来来往往十分热闹,女艺人比较偏爱绿泉,因为在这里献艺,性sao扰的危险不是很大,相对来讲安全许多。 此时沐雪元便打开了《金陵梦影》,从第一章开始看起,因为之前已经读过一遍,这第二遍便读得比较快,讲真对于顾太清的通篇续书,沐雪元感触不大,因为这二十几章的绝大部分,都是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时代生活画卷,除了黛玉没有复生,无法完满,然而宝玉和宝钗十分和谐,袭人也回来了,宝钗生了儿子叫做贾芝,和贾兰芝兰双秀,薛蟠也改邪归正,贾琏居然也成了个正经人,香菱平儿都扶正,从妾室成为正室夫人,然后一连串的联姻,香菱的女儿与平儿的儿子,湘云的女儿与宝钗的儿子,编织一串的姻亲网络,另外贾政政治上颇有作为,成为内阁成员,宝玉和贾兰也都中了举,进入文化机构——翰林院,就连贾琏在政府之中也有个职位。 整幅构图就是一个标准的《贵族之家》,里面的人物都是楷模和典范,仿佛是对照着模特一个个捏出来的一样,虽然倒也并不是千篇一律,面目雷同的,湘云宝钗却也各有各的性格,只是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各自发展开来的,不会偏离太远,就跟定制出来的人物一般。 贾赦贾政等一众男性角色,确实反差有点大,让人有一种“突然之间脱胎换骨”的诧异,不过里面的女性角色基本上还是符合原着,只是探春有点过于卫道了,《梦影》里面为了延续剧情,新加了一些角色,其中有一个蔡如玉,乃是贾环的妻子,探春觉得这个人太伶俐了,过于能逢迎,便不喜欢她,连如玉吹笙都要教训,按理如玉和她是一个辈分的,只因为是嫁到别人家里,就要这样做小伏低,这大姑姐也忒厉害了些。 其实沐雪元倒是觉得,这里的探春有些失真了,探春虽然是个端庄自守,凛然不可侵犯的,却并不道学,有才有识,当初在大观园里,发起诗社的就是她,她不是个拘泥古板的,就好像贾母,当初掰谎之后也曾经点过《寻梦》、《下书》,前者是《牡丹亭》里面的一支曲子,后者出自《南西厢》,那还是带着一众未出阁的孙女一起看的,后面贾母如数家珍地提过什么《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茄十八拍》,如果说《续琵琶》蔡文姬的故事还是比较国家大义的主题,西厢玉簪则纯粹是缠绵剧情,史老太君也没忌讳,说到熙凤,老太太还曾讲过“家常没人,娘儿们原该这样。横竖礼体不错就罢,没的倒叫她从神儿似的作什么”,非常精辟,表现出挥洒自如,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度。 贾母是如此,探春也不至于这样如同学究一般,她本便是个洒脱的人,如玉不过是吹个笙而已,很不必这么大动干戈,就算是配的的唱词儿有些太明显,大不了悄悄提醒她,换一支曲子来吹便了,其实也不过是“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是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之类,就这样如临大敌,如同警察一般,倒是失了探春往日的水准。 这是沐雪元当初读第一遍时候的读后感,比较笼统一些,此时连贯地看第二遍,便发现了一些可品味的细节,比如说写贾政从外省回京,路途经过一个荒村,当时正是冬季,刚下了一场大雪,沐雪元一看那描写,就觉得当真是天寒地冻,这样的天气在路上行走,也着实是很不容易的了,那风景与人物的描述,还是相当逼真的,别的描绘穷破的文字也就罢了,其她书中也并非罕见,唯独那一句“出来了一条癞狗扑着乱咬”非常鲜活,荒凉乡村的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