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 (第1/2页)
序、 若要说我是个生活枯燥乏味的人,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当然,也称不上光鲜亮丽。何谓光鲜亮丽?对现代人来说,我想就是可以每天更新你的社群近况,或者填满一本又一本的网路相簿吧,如果还有上百、上千人来给你按赞留言,就接近完美无缺了。 我不会一个礼拜跑上三次夜店,也没有那麽多派对可以参加,说实在的,连夜唱都十分厌恶。b起喧嚣嘈杂的电子乐、人山人海的室内空间,我宁可在播放爵士乐的酒吧流连忘返,宁可在扬起风浪的海边沉淀心思。 身为一个男大生,我并不是对五光十sE的台北夜生活不感兴趣,只是厌倦了总是跟一群嘻皮笑脸的家伙混在一起罢了。 在我眼里,大学生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通讯录里的朋友b脑细胞还多,醉心於灯h酒绿的糜烂氛围里的人,这类人多半家境背景不差,纵使有在打工,也只是为了打发多余的时间罢了,顺便还可以告诉闺蜜或兄弟们:「我有在工作喔,我才不是纯拿家里的钱的伸手牌呢。」 第二种,则是热Ai学校,专跑社团活动的那类型,他们多半yAn光外向,甚至带上一点书呆子的气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校园中的人脉也相当广,导致活动行程也排满满,乍看之下,可能b一个出了社会的上班族还要忙碌。 为何再三强调朋友的多寡呢?朋友的数量,间接决定了一个大学生外出的次数,而外出的次数,也证明了一个人在朋友圈里的价值。别说我胡诌,有多少次,我们的第一眼都是先看向别人的粉丝人数、好友人数? 用这般方式来裁定一个人的价值是势利的、是不公正的,但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估计这波趋势也只会越来越涨。莫怪哪一天还推出个电子名牌,上面显示着你的好友人数。 我高中的时候以为交朋友要交知心的、能够互相理解的,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才逐渐明白了交朋友的真谛。交朋友,就是要那种他猜不透你、Ga0不懂你的才对。 真心的知己,说穿了不过是当自己想发发牢SaO时,倾诉的垃圾桶而已。选择不了解你的人来作为朋友,可以增加你的神秘感,让别人对你多带上三分兴趣,更能在你吹嘘的时候得到加倍的优越感,因为他们并不是真正了解你的过去。 重点还是能为你的JiNg采生活多添上两张相片,拍照时,可别忘了举起你的J尾酒。 可能有人会出声反对这个论点,毕竟绝大部分的人都对自己的率直深信不疑。我要表达的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跟通讯录上的全部朋友坦然你过往的一切,我只是说,没人是真心诚意地在追求所谓的「知己」。 朋友讲求缘分,无法强求。是啊!我相当赞同这段话。况且,你哪有这麽多时间去找朋友?人类的一天不过二十四小时,光是工作就占据你大部分的时间了,你还得运动来维持健康,又必须有充足的睡眠,你的时间实在是不够用啊。 但时间太少了,这是你不去追求「知己」的真正原因吗? 我十五岁便开始半工半读,到现在也将近七年了,在社会上仍是菜鸟,但b起同年纪的大学生们也可谓经验丰富了。形形sEsE、不同X格的人看得不少,心里头多多少少有些感触。 我经常徘徊在自己所设定的两类人当中,但时至今日,我也没找出自己的定位。当我滑着手机,社群网站上一张张向全世界展示自己人生多采多姿的照片,经常让我感到滑稽又可笑,除此之外,还有一丝羡慕。 不对,以忌妒称之会较为JiNg准。 我们讥讽他人的同时,实际上都投S了自己的缺乏。那些自拍豪华游艇派对的土豪们,为什麽让自己那麽浮躁?不正是因为船上的人不是你吗?如果今天你得到了派对的入场券,看你还不开怀大笑。 遗憾的是,正视自己的忌妒心其实很难。我反覆m0索自己复杂的心思多年以後,才得出了这般解答,是,我仇富,是,我羡慕,是,我忌妒,是,我朋友少,是,我也想过那般璀璨的生活。我都承认,但我改不掉自己想对名车撒尿的冲动,我还在修行。 综合以上总总,你肯定开始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没什麽朋友了,这样说不贴切,不如说我是一个习惯把所有人的缺点都放大的人还b较实在。 我可以一个礼拜七天都跟不同的朋友出门,同X到异X都行,但若是真这麽做,除了我下半个月都得吃泥土配饭以外,就是我的朋友数量可能会开始激烈的递减吧。尽管只是吃上一顿饭,我都会细细检视朋友的一举一动,包括对服务员的态度,用餐的礼仪,甚至结帐的方式。 我并不是自以为高尚,只是很少人能从头到尾让我感到满意罢了,至少在礼貌这一块,就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不及格。我确实gUi毛,但毕竟自己也非完美无瑕,到了大学第三年,我早已降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