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18 心事 (第1/1页)
她们刚才背後议主,虽然是夸赞薛绾倩的美貌,却甚不恭敬,此时後悔不已,生怕薛绾倩会狠狠责罚。 薛绾倩轻声对岚儿道:“把她们叫进来问话。” 又回到东梢间的薛绾倩坐在榻上。 岚儿板着脸对两个有些瑟瑟的婢nV道:“你们今儿才来,就敢背後议主,还有没有规矩了!” 两个婢nV立刻跪下:“婢子知错,再也不敢了……” 薛绾倩的声音还是那样轻缦婉转地好听:“那便改了,下次不许再犯。” 两婢nV忙不迭磕头谢恩。 薛绾倩:“起来吧,我有话问你们。” 两个婢nV战战兢兢起身,知道这事没完。 薛绾倩喜怒不显,对两个婢nV道:“我记得你们的名字,你是阿罗,你叫采儿,对吗?” “是。”阿罗和采儿双双回应。 薛绾倩:“刚才你们说的灵府姑娘是何人?” 阿罗和采儿都低了低头,最後还是采儿回道:“灵府姑娘是跟着崔县令办事的,之前一直住在内衙。” 薛绾倩:“之前一直住,那现在呢?” 采儿:“婢子听伺候她的婢nV说,灵府姑娘去外面办事一段时间,因此现在不在内衙。” 薛绾倩:“那她在内衙的时候,住在哪?” 采儿:“便是崔县令住所东边那座馆阁。” 薛绾倩微微回忆便想起来,那处看上去非常不错的住所正是最初崔夫人想安排她们住下的地方。 原来有人住着。 薛绾倩看向两个婢nV:“这位灵府姑娘都帮着县令做哪些事?” 采儿微微迟疑,道:“这个婢子就不清楚了,外衙的事我们是不知道的,只是经常能看见灵府姑娘伴着崔县令同进同出,还……一同用膳。” 内衙与外衙有界限,灵府与崔元庭轻易也不会对内衙无关人说前面的事,她们也不像阿云那样着意在程瑞身上打探,故而这些婢子对灵府在外面的事所知十分有限。 薛绾倩心中很是意外,她的表哥一向端方守礼,从不对nV子有超越礼法的举止,也没有像那些贵族仕宦子弟一样早早收了通房,也不亲近身边伺候的侍婢。 可是这样的表哥却与一位姑娘同进同出,可见这位灵府姑娘绝非寻常。 她心中有许多思量,也知这两个婢nV知道的不多,於是便打发她们下去了。 岚儿和安儿俱是她的心腹婢nV,十分清楚崔夫人带着自家主子北上的原因,此刻都聚了过来。 “姑娘,你千万不要因那两个婢子的三言两句多心啊,什麽灵府姑娘,如此抛头露面肯定不是贵家千金。”岚儿急着劝道。 薛绾倩幽幽道:“情况尚未分明,多心也是无用。我虽不知这位灵府姑娘是何样人,却知道我表哥是什麽样人,那姑娘能跟随表哥出入,想必是很得他看重的。” 她的美眸缈缈地望着远处,细细地叹了口气:“想她还会回到内衙的,到时候总会见到的。” 岚儿和安儿伺候了薛绾倩洗漱更衣後歇下。 薛绾倩却久久无法入睡,睁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望着黑暗中的新住处。 她很清楚自己十分恋慕着表哥崔元庭。 在她父母尚在的时候,她是集万千宠Ai在一身的官家贵nV,父亲身为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的三道转运使,掌握大宣半个东南的钱粮财帛,她是多少官宦人家想攀亲的对象,就是嫁到皇室也够了。 可她听过许多贵族仕宦子弟的风流nGdaNG事,也见过许多与她闺中相交的贵nVjiejie们婚後面临丈夫三心二意要纳妾的处境,所以她在心里立志不要让自己过那样的生活。 她知自己才貌绝l,便一心一意要求得一个专情的男人携手白头。 在她自幼所见所闻的男子中,只有表哥像她想要的那个人。 表哥文武兼备,人又温润儒雅,与她说话也彬彬有礼,她常听父母长辈们对表哥的夸赞,说表哥是如何优秀又有见解的出sE儿郎。 在少nV懵懂又梦幻心中,表哥就是独一无二的人选。 唯一的阻碍,可能就是姑父贬官後b父亲职位低了许多,她怕家人不肯让她低嫁。 可世事无常,没想到有一天她的父母竟会双双离她而去,她从贵nV变成了孤nV。 她的父家和母家都人丁单薄,并没有形成能够互相支持的亲族,所剩的亲人中,只有姑母是她最亲的亲人,投靠姑母成了她唯一可选的路径。 姑母疼她,也有意撮合她与表哥,觉得这样就能看顾她一世安稳。 这不仅是她心中所向,也是她目前能有的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也是她唯一能做的选择。 如果不嫁表哥,她的身後没有父母兄弟依傍,在夫家底气自然就弱。 那些父母兄弟不够强大的官家闺秀,尚且在夫家受气,要忍受许多委屈,她一个孤nV会如何更不必说了。 因此她的少nV恋慕之心中,又多了一丝无法对外人道的恐慌和迫切。 这次来见到表哥,表哥依然是那儒雅有礼的样子,但不知怎麽的,她却觉得表哥b从前更与她拉开了距离。 今晚又突然听说表哥身边有一位灵府姑娘,似乎美貌不亚於自己,这让她如何能不多想? 薛绾倩辗转反侧,许久不曾睡着…… 溪桥村。 在谷子和高粱之後,灵府又做了黍、大豆、小豆、麻、大小麦等的指南。 随着灵府一篇又一篇的种植指南的传播,楚邑县各镇各乡都渐渐起了变化。 首先是那些按照指南进行了夏锄的农户,几天後就发现自己田里的苗r0U眼可见的壮实了,这下子那些没锄的也赶紧锄了。 不小心在瘦地种了晚种子的农户也按照指南上的肥地之法进行补救,还有人早早就计划好了要种些绿豆、小豆的地来肥地。 就这样口口相传,那些还没有普及到的乡镇也听到了风声,乡里主动出人去听孙宝、;罗老伯的课,还找读书人誊抄指南。 原本是为了提高农业种植的举措却无意间促成了一件大的改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