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200章 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 (第1/2页)
听到刘邦略带戏谑的发出这么一问,刘盈只下意识稍抬起头。 待看清老爹面上玩味,刘盈也不由低头一笑。 ——老家伙,这是想考校自己了······ 沉吟措辞片刻,便见刘盈刻意将身子坐正了些,面容之上,也终于带上了些奏对、应答该有的严肃。 “适才,儿已言明父皇:儿率军出征,代父皇平灭淮南,乃于社稷、于儿、于朝堂,于父皇皆有益之国事。” 神情坚定地道出此语,又见刘盈稍低下头,满是敬畏的望向腰间,那柄极具神话色彩的赤霄剑。 “昨日,父皇于朝公、百官当面,系赤霄剑于儿腰间,更使儿知父皇之意,乃欲诫儿:吾汉家之天子,断无独长于仁善,而不知兵、不知尚武之理!” “故儿纵不念淮南将反,乃关乎社稷之国事,便念及父皇此诫,儿亦理应当仁不让,自请为帅,以平淮南之将乱!” 神情庄严的道出此语,刘盈不忘抬起头,顺势朝老爹一拱手。 “得父皇此诫,儿方始知储君之责,又吾汉家之天子,所当具之仪、能者何。” “儿,谨谢父皇教诲!” 听着刘盈满是严肃的话语声,趴在御榻之上,稍昂首看向刘盈的刘邦,目光中也悄然涌上一抹认可。 但刘邦也并未开口,只轻笑着继续看向刘盈,等待着刘盈的下文。 就见刘盈稍低下头,将面上庄严敛去些许,旋即微笑着抬起头。 “及昨日,言于宣室晚宴之论,儿,实不敢苟同。” 语调平缓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带上了些思索之色。 “儿愚以为:天子者,乃天地万物之共主,乃奉天之令,以代牧天下之民者。” “故凡利于天下、益及万民之事,亦皆当乃天子乐见、乐为之事。” 说着,刘盈便又侧过头,神情满是崇敬的对刘邦一拱手。 “便如父皇,不忍天下万民为暴秦所欺,遂顺天应命而立汉祚;后又赐民田、爵,更尽废秦之苛捐、重税,行轻徭薄税之政,而与民休养生息。” “儿以为,父皇所行之汉政,便皆合‘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之理······” 随着刘盈平缓的道出这声‘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刘邦只眉角一挑,面容之上,也稍涌上些许思索之色。 “天下乐,则天子乐;天下哀,则天子忧······” 轻声将这句话又重复一遍,待刘邦再次抬起头时,望向刘盈的目光中,也是带上了一抹询问。 “此,乃何人授与太子?” “太傅叔孙通?” 面色怪异的发出一问,不等刘盈开口,又见刘邦自顾自一摇头。 “嗯······” “不对。” “叔孙通,恐无胆言及帝王之论······” 自语着,刘邦的面容之上,也终涌上一抹无奈,和些许复杂。 在刘邦看来,这种涉及‘帝王与天下’的言论,绝对不是朝臣、元勋有胆提及的。 有胆提起,同时又能如此精准的说到要害,恐怕也只有皇后吕雉······ 正当刘邦思虑之间,刘盈也是略带心虚的僵笑一声,旋即稍抬起头。 “不敢瞒于父皇。” “此,乃儿闲暇之时,独处而偶思得之论······” 低声道出此语,刘盈不忘赶忙朝刘邦嘿笑两声:“儿偶有妄言,若有不妥,万望父皇莫怪······” 就见刘邦稍思虑片刻,便面带笑意的坐直了身,却并未正身端坐,而是将双腿随意盘起,左手手掌撑着左膝,右肘也稍撑上右膝,顺势将上半身,朝刘盈的方向侧倾了些。 目光略带审视的盯着刘盈看了好一会儿,刘邦终是手撑着御榻,将身体正对向刘盈,面上神情,竟也稍涌现出了些许兴致。 “天子与天下同乐、同哀······” “朕尚记得,叔孙通初随朕左右之时,亦似曾进此般儒论。” 似是随意的道出一语,便见刘邦再次将审视的目光,悄然锁定在了刘盈的面庞之上。 “只朕至今不知:何谓‘天下’?” “又何人,乃于天子同忧、同乐,其生死存亡,皆当为天子心系之‘天下万民’?” 听闻老爹语调平缓的发出此问,刘盈的面容之上,也悄然涌上一抹郑重。 刘盈很清楚:老爹刘邦,并非不知道什么是‘天下’,也并非不知道什么人,才是天子所需要关系、维护,视之为社稷之重的‘天下万民’。 对于帝王所需要统治的‘天下’,以及帝王需要维护、照顾的‘天下万民’,刘邦甚至很可能是青史之上,看的最透彻的君王! 而刘邦之所以要佯装不知,顺便以此对刘盈发问,不过是想要看看刘盈的想法,究竟是否与自己的认知匹配。 准确的说:刘邦想要尽快辨别出,刘盈心中的‘天下’‘天下万民’,究竟是刘邦心目中的黔首农户,还是儒家所提倡的那套‘躬耕之户’。 意识到这一点,刘盈也愈发小心翼翼起来,在给出答复之前,更是难得一见的措辞了足足半盏茶的功夫! 确定自己的答案,绝对不会出现让老爹不满的内容,刘盈才终于从‘思虑’中回过神,旋即正身望向御榻之上的老爹刘邦。 “禀父皇。” “天下、天下万民,其言虽浅,然其所揽者,实可谓甚巨!” 轻声道出一语,刘盈的面上神情,也不由陡然带上了一抹庄严。 “相传周时,天下诸侯多以礼乐为首重,又以王族宗亲、公卿大夫为‘万民’。” “然至周西迁,神州礼乐始崩,昔周遍封姬姓宗亲而遍王天下,不过百十年,姬姓宗亲诸侯数百,纵皆为彼此之血亲,亦难免因一城、一地之争,而擅起刀戈。” “后诸子百家争鸣,凡言‘天下’‘万民’,乃至帝王之论者,更可谓数不胜数。” “——先有儒祖孔丘曰:人生而性善,后得贤者教诲,而仁义俯焉;再以礼束人之所为,使民蓄纯善之风,则天下可安。” “然杨朱曰:私为己谋,人之性也;背性而与利于人,不过以仁义标榜己身,而欲得人误崇之伪君子也;” “更墨祖墨翟直言而驳斥曰:孔丘者,不过盗羊而食、窃衣而着之小人!” 神情严峻的道出此语,刘盈的面容之上,也适时涌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